适老化——人眼的光与色
本文2404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近期,所负责项目正在进行适老化的设计,分析过程中找到一些产品相关的研究和对比,但是看的过程,一直有个困惑:老年人看到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基于这个困惑,通过相关论文与材料,进行了一些关于老年人视角光、色的基础性研究与分析。
老年人视角
人眼结构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人眼的基本结构,我们看到的光与色通过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到达中央凹后,在视杆细胞、视锥细胞进行光与色的信号转换,传递到我们的大脑之中。
▲在方便识别的前提下,对不必要信息做了删减
a.影响光的变量——晶状体
b.影响光的变量——瞳孔
人眼的瞳孔是由瞳孔括约肌来进行直径大小的调节,随着年龄衰老,瞳孔括约肌也不可避免的衰退,最终在60岁左右趋于稳定。
通过对比,六十岁左右老年人的的瞳孔直径明显比年轻人的小了不少,这也会导致进光量明显降低。因此在老年人的眼中,相同场景看起来比年轻人眼中不仅要偏黄,还要更暗。
通过相关论文结论,眼睛在进入老年阶段后,进光量下降约28-43%,下降明显的相当于我们日常所戴墨镜效果,戴上墨镜感受下吧。。。
▲由于高频短波具有辐射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蓝光损伤视力
通过上文描述是不是想到了我们设计师日常接触最多的RGB模式,没错!我们常用的屏幕色彩显示模式就是来自人眼的色彩呈现基本原理。
▲其基本原理也等同视锥细胞(明暗变化由视杆细胞负责)
此外,我们在RGB色谱上能看到RGB模式是没有明暗变化,只有色彩变化,不同于我们做设计常用的另一种HSB模式,它的明暗变化是由颜色交叠覆盖产生。
视锥细胞的长、中、短三种分布并不是均分的,绿色感应中波视锥细胞数量最多,红色感应长波视锥细胞其次,蓝色短波视锥细胞数量最少,这也导致了我们看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典型的案例是色弱、色盲,其病因是三种视锥细胞数量、质量、有无出了问题导致的。
要说最经典的问题莫过于——红绿灯为什么不是红蓝灯,除了红、绿色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些认知外,眼球的S类短波视锥细胞(蓝色感应)占比数量最少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明度、早期科技条件下蓝光是没有)。
这其实是“衍射效应”导致的,高中物理学过光波(电磁波)是有绕过空气中障碍物(非连续介质)可持续往前传播的能力,波长越长,其绕过的障碍物的线度就越大,尤其是在大雾、雾霾,空气能见度差的天气环境,相比绿灯(中波短)更易被人眼接收。
首先将我们前文所讲的人眼基础原理和老年后出现的状况进行下整理。
基于上述五个问题,结论如下:
蓝色上,使用400nm——460nm波长较长区间的蓝色 ,HSB模式下H范围值211-189(通过内部开发的RGB波长转换器得出)
绿色上可直接使用550nm——#A3FF00即可,HSB模式下H范围值82周边使用(人眼最佳舒适度波长)
红色上使用上,720nm之后的颜色偏深,不大建议使用。但需注意老年人晶状体发黄问题导致的朱红偏桔红问题。
▲为何蓝色视锥少,还建议使用?因为满屏黄、红确实影响心情
以上内容是根据人眼生理结构和光色的物理角度做了简单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在未来做适老化设计的过程中,减少对色彩的使用困惑,能够从基础原理答复项目成员的疑问和挑战。
在老年人群体,像白内障这种疾病,6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高达80%,更不用说其它问题的影响。或许我们使用颜色时,更多考虑的是视觉表现,但对于视障患者、老年人来说,颜色的使用是会切切实实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设计师,我们不仅通过明暗、色彩去表达我们的认知、观点,也可以通过色彩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同群体的关爱。
编辑|张文彬